春節剛過中國消費者協會盤點了2012年維權情況,據分析報告顯示網購成投訴“重災區”。
網購快速發展,春節后江蘇南通一快遞公司員工忙碌分發、運送快件。
隨著網購、團購交易的不斷增長,與之相關的網絡交易投訴也不斷增多。2月19日,中國消費者協會發布了2012年全國消協組織受理投訴情況分析報告。數據顯示,全國消協組織受理銷售服務投訴39005件,其中,網絡購物投訴20454件,占銷售服務投訴量的52.4%。
網絡團購陷阱多實惠少
中消協指出,網購,尤其是網絡團購,陷阱多實惠少。不少經營性團購網站,由于對入住網站的商家或個人的資質審查不嚴、管理措施乏力、事后補救欠妥,一些誠信缺失的經營者利用網絡購物互不照面的優勢,以及消費者維權嫌麻煩的心理,向消費者提供質價嚴重不符的產品和服務。
在這份分析報告中,中消協還給出了這樣的例子消費者李女士于2012年6月在某團購網站購買了“brother組合美容美發工作室”兩張團購券。在該工作室消費期間,經發型師極力推薦,充值辦理了300元的會員卡。2012年10月11日,消費者收到網站短信通知稱,該工作室因經營調整暫停服務,網站將對未消費的團購券予以退款。消費者多方查找聯系工作室及發型師,發現工作室人去樓空,發型師無法聯系到。后經消費者協會調查,該團購網站在審查該工作室資質時,該工作室并沒有向網站提供營業執照和衛生許可證。
不能因為受損金額小就放棄消費維權
長安律師事務所韓強律師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網絡購物作為一種新興的消費方式,由于快捷、方便、省錢、送貨上門等優勢受到很多網民的喜愛。但由于網購平臺上的商家魚龍混雜,時常有侵犯消費者權益的事情發生,霸王條款、以次充好、虛假宣傳、快遞物流不給力成為消費者起訴的主要原因。
韓強告訴記者,傳統商業模式下,工商局、消協等部門對商家有威懾力,但在虛擬的網絡世界中,采購交易產生時,經營主體存在身份不明的特點,工商局、消協等部門威懾力也相對減小。因此網購平臺商有自律和監管的義務,提高商家準入門檻和相關資質,進一步維護消費者的效益。
在日常工作中,韓強接觸到的網購維權訴訟比例不高。他分析說,網購以低成本、跨地域的小額交易居多,如果提起訴訟,維權成本太高,消費者難以承受,而且法院與工商部門也沒有過多精力逐一處理。他提醒消費者,網購時要注意一些細節問題,應當向網絡銷售商索要發票,并注意保存與他的聊天記錄、電子憑證、快遞取貨單據等證據。當權益受到損害時不要因為受損金額小就放棄消費維權,維權時可以通過購物網站設立的第三方消費維權機構申請消費維權,如果不能及時解決的,可以通過12315服務電話進行投訴,只有消費者積極勇于維權,才能讓監管部門更加及時快捷發現市場中存在的不良經營行為,從而及時介入監管,確保更多消費者的利益不受侵害。
網購維權最根本的還是健全法律法規
針對網購維權難,韓強建議最根本的還是健全法律法規。首先要運用現有法律法規如《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合同法》等加強監管。網購交易中,買家賣家具有合同雙方關系,交易過程是一個合同要約、承諾的履約過程。他建議有關部門制訂具體政策或司法解釋,規定網絡平臺提供商有義務對交易
過程電子數據加以保全和管理,以此作為間接證據,并規定其僅適用于網上購物爭議糾紛處理的依據。
其次是加強電信部門的管理職能。網上購物的基礎是網絡,而網絡的基礎則在于空間的大小和速度的快慢。建議電信部門加強與涉及網上購物投訴處理部門和組織的信息互通,對于嚴重侵害消費者合法權益的行為采取技術措施,限制其網站(平臺)運行,迫使不負責任的網絡平臺商不得不建立解決投訴機制,加強對賣家的管理,更好地保障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韓強告訴記者,為了規范整個網購行業,促進網購平臺規則的修改,商務部正在制定《網絡零售管理條例》,屆時將對整個行業起到規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