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報訊 記者張璐瑤,通訊員曾祥龍、王旌報道:廣東省公安廳今天上午(21日)召開新聞發布會透露,今年1-6月,全省共破獲非法集資案件175起,同比上升250%,抓獲涉案人員1363名,刑拘嫌疑人561名,同比上升203.2%。
廣東省公安廳經偵局局長黃守應介紹,今年4月中旬,廣東警方就在全省開展打擊非法集資犯罪的“利劍1號”收網行動。5月28日-6月15日,廣東省公安廳再次組織全省公安機關對某發油脂公司案、某上品互聯網公司案等重點案件開展代號為“利劍2號”的收網行動,在全省共破案35起,抓獲嫌疑人281名,刑拘132人,涉案金額約40億元。
案件一:
某發油脂公司210人涉案被抓,凍結大量資產
5月28日至29日,廣州市公安局經偵支隊偵破廣州某發油脂公司涉嫌非法集資案,搗毀3個窩點,抓獲公司主要負責人、經理、財務、業務員等涉案人員210名,刑拘包括主犯在內的31名主要犯罪嫌疑人,其余登記信息并入庫管控。該案還查封涉案土地250畝、房產22套,凍結股權、賬戶一批。這也是廣東警方近年現場抓獲人員數最多的一次,并保全大量資產。
行動中,廣東省公安廳經偵局會同廣州市局經偵支隊還配備談判專家,現場向受害群眾、業務員的釋法解惑,揭露犯罪實質等。
經查,某發油脂公司、某之元公司等招聘大量業務員在廣州市水蔭路、環市路、區莊立交等各重點部位派發傳單,以免費旅游、贈送小禮品等方式引誘中老年人到其公司參觀、聽課,以擴大生產經營規模,加快企業發展步伐為由,與投資群眾簽訂《資產擔保借款合同》,借款期限為1年,許諾年化利率為23%、利息按季度支付,每年分4次支付,支付方式為現金和轉賬。
他們通過向客戶借款投資的形式向社會不特定對象非法集資。該案涉及5省2000多人,涉案金額3億多元,部分資金用于支付利息,層層提成,是典型的非法集資案件。
案件二:
某上品互聯網公司,查凍逾5.42億元
廣東省公安廳經偵局接到珠海市公安局經偵支隊線索,某上品互聯網公司涉嫌非法集資。警方理清該公司全國架構和主要犯罪嫌疑人真實身份、角色,全面分析資金賬戶后,及時啟動防逃、控贓機制,6月5日晚在北京成功抓獲主犯李某增。
隨后,經偵局又組織廣州、珠海市局經偵部門組成專案組在北京、廣州、珠海3地同時展開破案行動,抓獲主要犯罪嫌疑人13名。查凍涉案資金逾5.42億元,查獲1萬余份合同等關鍵證據。這也是廣東警方近年打擊非法集資犯罪查凍資金最大戰果。
經查,自2014年6月至案發,某上品互聯網公司利用每1到2個月召開一次投資推介會或者經濟論壇(2014年11月泰國會議、2014年12月澳門會議、2015年1月遵義會議、2015年3月橫琴會議、2015年5月三亞會議),宣稱公司以發展電子商務O2O(即Online To Offline,線上線下一體化,倡導將線上的消費者帶到現實商店中,讓互聯網成為線下交易的前臺),經營質優價廉的進口商品獲得高增長為契機,引誘社會不特定群眾與其簽訂加盟網店投資合同,成為公司投資人和網站會員。其經營的網絡項目獲得高額利潤只是一個幌子,實質進行非法集資犯罪。
為了逃避打擊,該公司和投資者簽訂加盟網店投資合同的同時,還以珠海某某網絡科技有限公司的名義,與投資人簽訂利用所加盟的網店推廣業務為借口的返利合同。
某上品互聯網公司通過這2份合同承諾,投資者以2萬美元為倍投基數,投資2年,可以獲得75%本金返還和2倍本金的利潤,年化回報率高達137.5%,該案涉及多省6000多人約20億元,是近期破獲的“投資回報率”較高的非法集資案件。
編輯:常青藤
廣東非法集資新特點:
愛投資更易中招,互聯網等新興行業陷阱多
黃守應介紹,從廣東公安機關近期破獲的案件來看,廣東非法集資犯罪主要表現為引誘中老年人投資保健品,利用020、P2P等新型互聯網平臺進行非法集資等。
黃守應透露,近期,廣東非法集資案件也呈現出一些新特點。
首先,參與人群由中老年群眾向多元化發展。以往參與非法集資的多為下崗職工、離退休人員等,現在,有一定投資知識和經驗的群眾,甚至有一定經濟實力的群眾也多中招。這部分人明知有風險,卻心存僥幸,專門尋找承諾高額回報的公司和項目,主動參與投資,希望自己在公司資金鏈條斷裂前可以抽身出局。
其次,犯罪團伙集團化、專業化。有的涉案公司聘請專業運作團隊,組成專門隊伍虛構、包裝投資項目,介紹、游說、引誘群眾投資,公司實際控制人與該團隊根據當天收到款項即時按三七至五五比例分成,群眾投資款項迅速被犯罪團伙中人員層層提成瓜分。
第三,涉案領域由傳統領域向新興行業蔓延。以往的非法集資案件主要涉及農林牧漁、礦產資源、保健品、證券、房地產等傳統行業,但近年已波及電子商務、網絡借貸平臺、股權投資基金等新興行業或領域。不法分子還以所謂高科技、互聯網+等新模式模糊犯罪界限,打著高科技、新經濟、先進營銷模式等幌子,蒙騙投資者。部分犯罪團伙請來專業人士作“參謀”,通過不固定回報率、由代理人負責提現返利等手法逃避打擊。
廣東非法集資7種表現
1、在市區重點部位派發傳單,以免費旅游、贈送小禮品等方式引誘群眾特別是中老年人群體到公司參觀、聽課,以擴大生產經營規模、加快企業發展步伐等為由,以投資保健品、糧油食品等項目,與投資者簽訂《商品購銷合同》、《資產擔保借款合同》,許諾20%至30%的高額年化收益進行非法集資。
2、利用在區域股權(托管)交易中心掛牌的公司引誘社會公眾投資,宣稱為境外實力雄厚集團在境內的分支機構,編造吸引人的投資增值項目,許諾高額年化收益,承諾借款到期一次性返還本金,進行非法集資。
3、利用投資連鎖酒店,將酒店經營收益權承包給投資者,投資者按投資額獲取酒店收益分配權,合作承包期內可獲得投資金額20%以上年利潤預期收益,分期退還本息,進行非法集資。
4、利用O2O(線上、線下一體化)互聯網創新項目, 聲稱將線上的消費者帶到現實商店中,讓互聯網成為線下交易的前臺,經營進口商品獲得高增長為契機,引誘群眾簽訂加盟網店投資合同,成為公司投資人及網站會員,許諾高額回報進行非法集資。
5、利用P2P(網絡借貸平臺)通過發布虛假的借款項目、標的為自身融資,投資者的資金有的直接進入了不法分子的私人賬戶,募集的資金用于不法分子投資房地產、股票、期貨或以高額利息放貸以賺取利差。
6、開設股權投資基金管理公司,宣稱該公司經營項目經過國家相關部門認證,并以該項目得到了國家相關部委的支持、撥款為幌子,對投資者承諾高額回報,實施非法集資。 7、假借金融機構工作人員、社會成功人士的身份,以幫客戶開展銀行驗資、打資金流水、辦理信貸“過橋”等銀行業務為借口,承諾支付高額利息,進行非法集資。
識別和防范非法集資的招數
廣東警方提醒,要想躲避非法集資的“陷阱”,保住自己的血汗錢,要學會下面幾招:
·高利有陷阱:
計算銀行貸款利率和普通金融產品的回報率。多數情況下明顯偏高的投資回報很可能就是投資陷阱。我國法律規定,借貸利率超過國家公布的金融機構同期、同檔次貸款利率4倍以上的部分不受法律保護。另外,一個企業正常的年利潤一般不會超過200%,超高投資回報不可能維持太久,其中必有嫌疑。
·存疑多查詢:
通過查詢政府網站,看該企業是不是經過國家批準的合法上市公司,是不是可以發行公司股票、債券,是不是國家批準設立的交易場所等。如果不具備發行、銷售股票、出售金融產品以及開展存貸款業務的主體資格,該公司就存在疑點。如不法分子以“證券投資咨詢公司”、“股權投資基金公司”等為名,推銷所謂即將在境內外證券市場上市的股票,可通過政府網站查閱是否已經批準發行等。
·親友勤溝通:
對于陌生人低風險、高回報的投資建議和反復勸說,要多與其他懂行的家人、朋友和專業人士仔細問詢、商量,審慎決策,防止上當受騙,切不可抱有僥幸心理,盲目投資。
如果實在無法判斷是不是屬于非法集資,除了以上的建議,老百姓還可以向政府金融辦、公安、工商、銀監等部門咨詢,把情況了解清楚后再作決定。發現有非法集資嫌疑的公司或人員,應及時向公安機關報案。